點上方藍字免費訂閱
《逸周书·时训解》记载: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这一套严密的历法历经千年而不衰。
“寒终春始”,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的一头一尾,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而立春则是第一个节气,即二十四节气之首。
《史记》上说,立春乃过去一年四时之终卒,新来一年之开始。“立春阳气转”,立春之后,寒威渐次可煞,一个和煦温暖的春天即将降临在人们面前。
节气由来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及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
南宋杨妹子春日诗团扇大都会博物馆
宋佚名绣羽鸣春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赵昌春山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劳作
立春被认为是古代最重要的节日。按天象来说,立春时“房星”出现在天空的正南。古时人们在此日早晨看见房星时便去翻土耕地,开始农业劳动,因此又称这颗星为“农祥”。
宋(传)刘松年春山曛暮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宋张训礼春山渔艇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劳作——打春牛,有些地区立春时节在迎春仪式上有一个习俗叫“打春牛”,又称“鞭春”。据说鞭春牛是为了提醒卧冬的耕牛:春天来了该下地干活了。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用泥土捏成土牛鞭打。鞭春牛活动最初主要在中原地区进行,是以汉族为主的迎春习俗,北朝至唐朝时期逐渐向全国各地扩散。
唐三彩牛南宁博物馆
着青
在立春日,古时有的地方用土作男女偶像各二人,手执锄头,站在用土作成的牛身边。也有的地方在立春日这天天未亮时,就要立一面青色旗子在门外,以示迎接春天。因为“青”象征着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清朗世宁纸本平安春信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戴花
自汉朝以来,立春这天妇女多戴春幡、春胜,就是用青色绸或锦剪作小旗模样,重重叠叠十几个,连在一起,戴在头上。
辛弃疾词云:“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汉宫春·立春日》还有的地方,立春日用羽毛和绸子作春鸡、春燕,街上则卖春花和春柳。
宋代晁冲之的一首也颇具意趣:“巧胜金花真乐事,堆盘细菜亦宜人。自惭白发嘲吾老,不上谯门看打春。“巧胜”即彩胜。“金花”即彩花。“堆盘细莱”指春盘,“打春”即打春牛。“谯门”即谯楼,城门上的瞭望楼,古时迎春在东门之外。总之都是表示春来了。
宋赵佶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辽宁省博物馆
宋人春光先到图大都会博物馆
驱寒
迎春礼俗还吸收了民间习俗的成分,即先秦时期的大摊和出土牛的习俗。寒为阴,而暖为阳,大傩驱阴逐旧实际上就是驱寒,一种向冬天告别的仪式,这种告别冬天和迎接夏天的仪式在世界上许多民族中都相当流行。出土牛的目的也是为了驱寒。
宋马麟春山乔松图大都会博物馆
咬春
旧时立春要吃春盘。春盘内的食品众说不一,综合各种古籍记载,不外乎是芹菜、韭*、萝卜、茼蒿、春笋以及其他生菜和春饼等。晋朝时更有馈送春盘的风俗,其中大多是萝卜、芹菜之类。到唐宋以后,作春饼、春盘之风更盛,一些文人墨客常即席吟咏,描绘春盘形色。杜甫的一首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说的就是春盘和咬春的习俗。
宋(传)苏汉臣百子嬉春图页北京故宫博物院
声明:本文图片均来自故宫及各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