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星美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林国强院士一生研手性,倾力育人才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 http://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一位科学家,如果同行在评价某一领域时,常提及他的名字;如果求学者在入门时,一定要拜读他编撰的教材,那么他肯定此生无憾了吧!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现兼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院长林国强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

位于上海市零陵路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着60多年的历史。每天早上7点多,在很多人刚准备出门上班的时候,有位75岁的老人已经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办公室里开始一天的工作了。他就是这个所的老所长、中科院院士、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主任、有机化学家林国强。

“牵手”手性科学,天道酬勤

“在漫长的化学演化过程中,地球上出现了无数手性化合物。构成生命体的有机分子,无论是在种类上或在数量上,绝大多数是手性分子。生命体系有极强的手性识别能力,不同构型的立体异构体往往表现出极不相同的生理效能。”

这段话源自林国强的导师周维善院士,也正是他把林国强带进神秘而有趣的手性化学世界,让林国强与手性科学结缘。这一牵手,就是半个世纪。

林国强的治学严谨和勤奋是出了名的。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委副书记刘菲曾经在林国强的研究组工作。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作报告,林国强对报告里涉及的数据和配图都会反复核对,精益求精。

林国强的学生洪然研究员,现在已是中科院天然产物有机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他向记者回忆起当年没有网络的年代,有一天,他不到8点就去图书馆查阅文献,本来还很得意,但是惊讶地发现林国强已经在图书馆看文献了。林国强每天7点之前就到办公室,然后去图书馆看文献。洪然特别感慨和愧疚,就勤奋这一点,自己都比不过导师。他至今还记得,那时,导师手里经常有两个小本子,一本是通讯录,一本是平时看到的最新的文献信息的记录本。在指导同学们的时候,那本记录文献的小本子,就是百宝书,导师时不时摸出来,和同学们讲解国际前沿的最新进展,也正是老师的这种积累和治学习惯深深感染并带动着整个科研团队。

天道酬勤,多年来,林国强的研究团队取得了许多特色鲜明并且影响深远的成果,发表论文多篇,他引次,最高单篇论文他引多次;科研成果在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年和年两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外,6年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年荣获陈嘉庚化学科学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成就奖”。

爱才育才做科普

上世纪90年代,有国外杂志记者来访上海有机所,他们告诉时任所长的林国强:你们的成果令人钦佩,但科研环境着实不敢恭维。“当时全所一个月的工资总共是24万(元),用两个蛇皮袋就能从银行拎回来。”林国强回忆,“我告诉财务,余额临近30万(元)这条‘红线’,就必须先保证科研人员的工资,试剂、设备购买缓一缓。”只有“节流”远远不够,林国强还想到“开源”——上海有机所先后与英国联合利华、上海三维药业、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成立联合实验室,不仅缓解经费问题,也让有机所的国内外声誉大大提升。那会儿,研究所的人才也是青*不接。“老一代科学家培养我们的时候都倾尽心血。我们也要拿真心对待年轻人才。”林国强说。接受邀请的青年才俊一到上海,不仅有人接站,宿舍已经整理得干干净净,热水器都装好了。他们中,麻生明、唐勇、丁奎岭等一批青年人才,如今都已成院士。林国强还积极联系企业,与所领导商量设留学基金,让博士带经费出国深造……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许多研究员都是林国强担任所长的时候从国外引进的。中科院院士、上海有机所副所长唐勇回忆:“对于所里引进的人才,不管刮风下雨,林先生总是亲自去机场接,包括我。我回国的那天飞机到上海的时候已经是凌晨,那么晚了,但林所长还在机场等着我。”

“林先生在科研上高要求,在生活上低要求。”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委书记胡金波说,“他一件外套穿了几十年;鞋子穿破了才换新的。”但是对困难学生,林国强非常慷慨。胡金波介绍,林先生多次捐款资助贫困大学生,从5年开始,林国强向复旦大学捐款,设立助学金;还在上海大学设立国秀奖学金,这样的资助一直延续到现在。每次被人问起此事,他都借用陈嘉庚先生的话来回答,“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去”。

在林国强的办公室里,有好多个顶天立地的书架,里面整整齐齐排列着实验记录本。林国强说,这些是珍贵的实验数据记录,做科研来不得半点马虎,他经常要翻阅检查。林国强沿袭着在稿纸上改论文的习惯,他随手打开办公桌上一本几十页的英文论文,内页密密麻麻写满了他的批注,当记者问他用了多久批阅时,他笑了,“这本在火车上改了一个通宵”。

林国强亲自撰写教科书,从年至今,20多年6次更新,他坚持用手写方式逐字逐句修改,用铅笔批注。有学生看到办公桌边堆在一边密密麻麻的铅笔头后感慨,“林老师真是用心血在更新教科书,这仿佛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如今,《手性合成》和《手性药物》等著作,销售逾3万册。对于这些书籍,Noyori是这样评价的:对研究生而言,不仅是极优秀的参考书,对相关专业包括他本人也均有极高的价值。最近,林国强开始《手性合成》第7版的编撰工作。“我想再努力一次,争取两年内把新版写出来,之后的工作可能就要靠下一代了。”

业余时间,林国强也积极从事科学传播工作,参与“科学与中国”院士巡讲团的活动,在北大、清华、南开大学等多个高校开展科普讲座。他说,这是他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闲暇时,林国强不忘将科学的种子撒向更多孩子的心田。前不久,他来到有机所附近的幼儿园,把自己在上世纪70年代到田间地头开展的昆虫信息素研究的经历用“虫虫的故事”娓娓道来,台下的小朋友张着明亮的双眼,在蚂蚁、蜜蜂、蚕宝宝的世界里尽情遨游。

“能与这个伟大的时代并进,我感到无比骄傲。我深切体会到国家富强与科技发展休戚相关,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作为一名老*员,我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复兴之*,厚植于心。”林国强如是说。

家有梧桐树,招来诺奖得主的学生

目前国内研究机构的博士生毕业后大多选择到国外研究机构深造,然而,曾经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则推荐学生到林国强研究组学习。

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日本Noyori教授在3年推荐学生keijiNakano到林国强的研究组做博士后,Noyori在给林国强的信中提到,他的学生大多去了美国和欧洲,现在他鼓励学生来中国,他认为“不久的将来,中国在亚洲的科学领域中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无独有偶,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荷兰的Feringa教授,早在0年推荐学生RobHoen到林国强的研究组学习。

让林国强欣喜的是,年,Rob和自己在一次国外的学术交流会上意外重逢,Rob看到自己的中国导师异常激动,拥抱合影。林国强坦言,作为导师,这种时刻总是很幸福的。这种“小确幸”被林国强珍藏起来,他至今仍保留着0年Rob在研究组进修及年两人重逢时的合影。

为中国小草辟出广阔天地

作为一名有机化学家,研究药物是化学转向基础应用的一个重要接口。年5月,76岁的林国强接过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院长的重任,年过古稀的他又多了一个心愿:将自己研究的手性合成方法与知识运用到中药创新中去。

“中医药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瑰宝,蕴藏了无数的秘密等待我们去挖掘。”林国强说,“结合与学习传统的研发模式,如果有的药剂已经在临床中明确了疗效,倒推找出化合物并弄清楚机制,再去开发药物不是更容易成功吗?”

林国强来到临床一线找寻方向,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他看到了脉管科主任医师曹烨民在中药上的创新——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处于高血糖水平,引起了足部神经、血管的病变,导致足部溃烂,且常伴有感染,严重时只能截肢。传统的药物开发模式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的治疗靶点。然而,曹烨民利用活血化淤的软坚清脉方,在不用截肢的前提下治愈了众多病人。“这么好的药应该开发出来!”在林国强团队协作下,医院方面草本药物的有效性。

去年,研究院与有机所诺贝尔奖得主夏普莱斯教授团队合作,用高通量筛选、高通量检测的方法,从中药红景天中找到了在细胞和小动物水平上有促进血管作用的物质,并将专利技术转让给企业以共同开发。“我们还从中药铁皮枫斗中得到启发,发现了抗肿瘤活性化合物。”林国强兴奋地说,“不过,要发挥中药的治疗价值,还需进行化学结构改造。青蒿素就是通过其化学结构改造惠及患者的手性药物代表。”

来源:新民晚报

《辉瑞总结的多个药物合成路线汇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