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多一种可能』
传说,“二战”期间,在西部太行山深处,
有过一支为中国抗日*队服务的特殊情报队,
所有的人全是瞎子,但太行人管这些人不叫瞎子,叫没眼人。
没眼人流浪卖唱为生,
踪迹缥缈,
几乎与世隔绝,
只是个传说。
年的大年初一,
一个女人从杭州赶往太行山,
目的地是一个叫左权的地方。
几千里地,
这个女人只为和11个流浪卖唱的瞎男人吃个年饭。
这11个瞎男人就是传说中的没眼人。
女人叫亚妮,
但太行山人管亚妮不叫亚妮,叫杭州女人。
杭州女人和11个瞎男人之间横亘着连绵的太行山,
还有一部拍了十年的电影。
因为电影,她已经是第十个年头和他们一起吃年饭。
只是前几年,她都是带着百十来号人的摄制组,
这一次,她孤身一人,因为电影拍到末了,
身兼编剧、导演、制作人的杭州女人,
几近倾家荡产。
电影里的故事和故事里的电影,是个传奇!
作者
亚妮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年
-6-1ISBN
0
没眼人,在边缘行走的坦然与自由
文
青粥
怎样的生活算一无所有,《没眼人》讲了十一个人的故事。没有眼睛、没有过去、没有记录、没有定所、没有编制、没有档案是他们共同的特征,如果以没有的数目来定夺。那他们的生活真真算的上一无所有。
和以为的不同,你没有机会在某条街道的转角路过他们,这样一支队伍行走在茫茫太行山的深处,最多的时候有三十五人,他们的辉煌存在于知情人的记忆里,据说来源于抗战期间一支八路*的情报队伍,在敌区以唱曲算卦之名实获取情报之事。
▏没眼人保持了七十年*队行*的规矩
在革命成功许久没有战争的今天,他们被社会遗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社会边缘群体,流转于绵延数百公里的左权深山的一千七百个村庄。带着辽州小调完整的曲牌曲目和原生态的演唱方式以卖唱为生,岁月辗转,到今天这支队伍只剩十一人,真正属于过往那支抗战队伍的只剩下年迈的屎蛋一人。
在一个现代化如此疯长的时代,即使是在乡村,他们也是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的生活充满世俗,充满最初级的渴望,用现代标准判定无疑毫无高雅可言。但最直指人心的永远是生活残酷的真实面中隐含的最原始的人性,《没眼人》的价值恰巧就在于此。
《没眼人》是一本纪实文学,作者选择用讲故事的方式将生性淡泊的七天、有才华却胆小的屎蛋、直性子的喇叭、造化弄人的解放、沉默寡言的光明、天生好脾气的肉三、白净的招财、勤快的小辫、敏感的眼镜、结巴的天和、唱嗓沙哑的大头一一呈现,平凡却不平常,或许会产生《没眼人》不过是在放大农村生活中本存的悲苦的质疑。
不可否认,作者在语言描述上有些地方稍显用力,故事的结构编排的确也有部分不井然,但是故事的重心不在于纠结于此,这些不妨碍它的真实性的表达,贫困左权地区的山区生活的艰苦不在于放大与否而在于它是否真实存于这一特殊人群中,既然存在那么其大小不得而知。较之此我更乐于强调作者在于希望透过没眼人中他们琐碎无奈却又积极用力的生活带给读者一个观点的意图,即生活的价值体系内的态度与一种纯粹的状态。
在《没眼人》里有两个态度,作者的态度与主人公的态度。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的今天瞬息万变,停留在热搜榜的话题以分钟为单位,一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