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医药已经传承几千年,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流传至今,它深刻地诠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在中国,药食同源是一个非常深入人心的概念。对老百姓而言,药补不如食补,许多食物即是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
近年来,网上出现了大量的“中医黑”,依据是中医见效慢、不够科学等老生常谈。这样的偏见随着屠呦呦从中医文献中获得灵感,成功研制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后,才被逐渐改观。
“从古至今,中医药在疫情防治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张仲景的《伤寒论》,到之后的瘟疫学说、瘟病学说等,都是建立在疫病防治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国家中医药管理管理局高级专家组成员、中医院肺病科主任苗青做客“人民好医生”客户端时指出,在此次国内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参与到了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患者的治疗当中,可以说是“全程参与”。
年初,当新冠疫情横扫全球、各国面对疫情一筹莫展之时,中药以连花清瘟为代表的优良表现,让很多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缓解。在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的《海客健康》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中医药海外口碑的转变》报告里,连花清瘟胶囊成为海外媒体眼中防疫的热点中成药。
药方由连翘、金银花、炙麻*、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红景天、薄荷脑、甘草等中药组成,经提取加工,添加辅料制成胶囊或颗粒。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技术的结合,成为了疫情防控和治疗的关键。
卫生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对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做出具体规定,比如山药、人参、铁皮石斛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它们也历来就是宫廷滋补的上品食材。近年来,国内的企业对于药食同源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新冠疫情至今已一年有余,作为全球科技领先的美国与中国,均已研发出疫苗。两国采用的方式与理念不同,结果却殊途同归,均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正如中医与现代医学一样,可以是互相补充,取长补短,而不是视若仇敌,我们要以开放的思维来面对,不过度吹捧,更不妄自菲薄。
——来源:上游新闻注:本